更樓


香港處於華南地區,山多臨海,早年常受海盜及盜匪侵擾。清代駐有汛兵,宗族亦築圍、組織更練,以防禦盜匪、海盜及外敵等。

二十世紀初,廣東及香港水域一帶海盜猖獗,劫船、搶掠沿海居民之事時有發生。1912年一幫海盜大肆搶劫長洲大新街的商鋪,1920年代發生多宗輪船劫案,例如1922 年的瑞安輪劫案等,1925年亦發生盜匪洗劫大澳民居和商店。大嶼山雖設有警署,惟遇事未必能迅速施援,村民遂築起更樓,以作防衛。

從歷史圖片及實地考察得知,大嶼山曾建有八座更樓,包括:

1 白芒村更樓

2 牛牯塱更樓

3 大蠔更樓

4 蝴蝶山更樓

5 – 6 梅窩袁氏大屋東更樓及西更樓

7 鹿地塘更樓

8 大澳永安街更樓

大澳永安街更樓已拆卸,而建築年份尚未可考。牛牯塱更樓在1980年代倒塌後拆卸。現存的六座更樓約建於二十世紀初至二十世紀中期,主要以花崗石塊建造,外形呈長方體。一般更樓內有樓梯,可達上層,立面有小窗,用以瞭望。部分更樓(如白芒村更樓)上層外牆設有槍孔。蝴蝶山更樓和大蠔更樓建於山崗上,村民能在高點瞭望山崗下的四周。白芒村更樓、鹿地塘更樓和袁氏大屋東更樓及西更樓則與民宅相鄰,村民得知敵人來襲,可立即躲入更樓。在日軍侵佔香港期間,村民和游擊隊亦以更樓作放哨、監視、躲藏等之用。

二次世界大戰後,更樓的防衛功能減退,多年來已改作其他用途,例如學校、倉庫等,部分則空置或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