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楼
香港处于华南地区,山多临海,早年常受海盗及盗匪侵扰。清代驻有汛兵,宗族亦筑围、组织更练,以防御盗匪、海盗及外敌等。
二十世纪初,广东及香港水域一带海盗猖獗,劫船、抢掠沿海居民之事时有发生。1912年一帮海盗大肆抢劫长洲大新街的商铺,1920年代发生多宗轮船劫案,例如1922 年的瑞安轮劫案等,1925年亦发生盗匪洗劫大澳民居和商店。大屿山虽设有警署,惟遇事未必能迅速施援,村民遂筑起更楼,以作防卫。
从历史图片及实地考察得知,大屿山曾建有八座更楼,包括:
1 白芒村更楼
2 牛牯塱更楼
3 大蚝更楼
4 蝴蝶山更楼
5 - 6 袁氏大屋东更楼及西更楼
7 鹿地塘更楼
8 大澳永安街更楼
大澳永安街更楼已拆卸,而建筑年份尚未可考。牛牯塱更楼在1980年代倒塌后拆卸。现存的六座更楼约建于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中期,主要以花岗石块建造,外形呈长方体。一般更楼内有楼梯,可达上层,立面有小窗,用以瞭望。部分更楼(如白芒村更楼)上层外墙设有枪孔。蝴蝶山更楼和大蚝更楼建于山岗上,村民能在高点瞭望山岗下的四周。白芒村更楼、鹿地塘更楼和袁氏大屋东更楼及西更楼则与民宅相邻,村民得知敌人来袭,可立即躲入更楼。在日军侵占香港期间,村民和游击队亦以更楼作放哨、监视、躲藏等之用。
二次世界大战后,更楼的防卫功能减退,多年来已改作其他用途,例如学校、仓库等,部分则空置或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