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芒渡


大屿山四面环海,在未有跨海大桥之时,船是唯一的对外交通工具。

19世纪初白芒渡及屯门渡构想路线

据《新安县志》(1819年)所载,新安县(今天深圳及香港一带)有多条需缴饷的「长行渡」和「横水渡」行驶,「长行渡」经水道连接新安县及东莞县各乡和新安县与省府广州。「横水渡」则是渡河或跨海,行驶县内。

大屿山曾经有两条往返白芒的「横水渡」,分别是连接白芒与屯门的「屯门渡」和连接白芒与元朗的「白芒渡」。白芒位于大屿山的北岸,西南有东涌、东南有牛牯塱及大蚝等。横水渡之设,反映白芒及其周边村落已有一定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在自给自足之余,村民需往大屿山以外趁墟、买卖、联谊等。白芒以北是屯门,清中叶时已有多条村庄,而邻近屯门的元朗更有多个墟,屯门和元朗两个地方当时都十分繁荣。值得一提的是,二百多年前屯门尚未填海,而元朗一带有多条水道,部分墟可由水路抵达。「屯门渡」和「白芒渡」为大屿山、屯门和元朗的村民互通有无。因有「横水渡」,白芒成为了早年大屿山东、北部村庄对外的一个重要交通往来之地。

今天,随着大屿山的发展,已有很多水陆交通来往该岛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