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東涌谷的農田面積甚廣,出產的稻米以自用為主。除了稻米,東涌也有出產番薯、芋頭、花生、紅洋蔥,其中以紅洋蔥的質量最為人稱道。除自用外,紅洋蔥及小部分白米也會運到港島出售。一些農民也會上山拾柴運往大澳市集售賣。時至今日,靠近東涌灣一帶的農地大都已發展成為現代多層住宅屋苑,例如逸東邨和滿東邨。
東涌鄉一帶在清朝時已發展成以種植稻米為主的農業地區,當地居民每年都會在沙咀頭侯王宮前的寛闊草地,慶祝侯王誕。有別於本港其他侯王誕在農曆六月慶祝,東涌侯王誕是農曆八月中秋以後才舉辦慶祝活動。據當地父老所說,早年東涌的誕期在六月初六,但由於農民在那段時間忙於種田插秧,所以後來改為中秋節後一連五天賀誕,以便鄉民可專心完成農作,也可安心在農閒期間籌辦賀誕活動。賀誕期間公演神功戲,免費招待附近一帶居民觀賞,也會舉辦千人宴,以及競投花炮和神物。東涌侯王誕是連繫東涌鄉水陸居民的重要慶典,亦是香港現存少數規模宏大的神誕之一,並已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關於東涌侯王誕的詳細資料,可參考多媒體數碼平台「香港記憶」的相關網頁如下:(查看連結)
昔日,東涌鄉很多村落受客家文化影響,鄉民在端午節會製作灰水糭(即天然鹼水糭)食用。用灰水*浸泡糥米粒,將米粒變黃後,以竹葉包裹成糭,再置入水中煮熟,鹼化的米粒會粘結在一起,形成灰水糭獨特的口感。灰水味道會相較一般的鹼水清淡,但可以製作出更粘結的鹼水糭,而且灰水還有防腐作用,可以延長粽子的食用限期。此外,灰水性涼,做糉可解熱。農夫割禾時把糉帶在身上,吃前蘸上蔗糖水,更是消暑。灰水糭製作技藝已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
*製作灰水,首先把竹葉鋪在筲箕上,放上稻草灰(也有人用荔枝柴和龍眼柴燒成灰)並壓實,而筲箕下放置小水盆用來收集灰水,再用杓子把剛煮沸的水榕葉水(水榕葉,學名是「水翁葉」,廣東涼茶廿四味的其中一種材料)澆溉柴灰,經過多次澆溉和過濾滴漏後,就提煉出灰水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