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否耳聞或目睹「蜻蜓點水」嗎? 這個成語比喻做事只流於表面而不夠深入,典故源於一些蜻蜓以尾點水產卵的習性,輕輕一觸即起,既不費時亦不吃力。孵化後的稚蟲依賴淡水資源生長,因此你總能在溪流、池塘、沼澤等淡水生境找到蜻蜓的身影。
但棲息於紅樹林的斑灰蜻(Orthetrum poecilops poecilops)卻是極為罕見的例外。牠們在香港較為少見,族群主要集中在新界東北部,在大嶼山的東涌和大澳亦曾記錄過牠們的身影。牠們常出沒於有淡水小溪流進的紅樹林,由於關於斑灰蜻的研究不多,因此我們對牠們的習性和生境要求尚有很多未知之處,例如斑灰蜻的稚蟲是否真的能適應鹽度較高的鹹淡水交界。直至近年有調查首次於香港的鹹淡水沼澤和紅樹林錄得斑灰蜻的稚蟲,才顯示牠們確實對鹽度有較高的耐性,令我們確信紅樹林是牠們生活和繁殖的重要生境。
斑灰蜻雄蟲的合胸和腹部呈淺藍色,與另一香港常見蜻蜓 — 呂宋灰蜻(Orthetrum luzonicum)雄蟲的形態非常相似,但斑灰蜻的額有黑白間紋,第一至第三腹節亦較其餘的腹節顯得膨大,而呂宋灰蜻的額則沒有黑白間紋,第一至第三腹節亦相對不太腫脹,且常出沒於棄田和淡水沼澤,而非紅樹林。斑灰蜻雌蟲的顏色與雄蟲不同,合胸和腹部呈黃色。
斑灰蜻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被列為易危物種,牠們對生境的要求特殊,成蟲和稚蟲都生活於紅樹林,因此很容易因城市發展、沿岸生境破壞和污染而受影響,可見紅樹林保育工作對這些依賴紅樹林生存的物種至關重要。
若你希望一睹這位出於「林 」的蜻蜓,不妨帶著你的望遠鏡,在天氣回暖的五月至八月到東涌和大澳的紅樹林一試你的運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