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香港是「石屎森林」,但大家必定曾见过青蛙或蟾蜍,或听过其鸣叫声。青蛙和蟾蜍看来相似,但两者外貌和习性却截然不同。青蛙大多长有幼长的腿,光滑的皮肤复盖着粘液。至于蟾蜍,则通常长有较短的腿,而皮肤较为粗糙干燥。一般来说,青蛙喜欢栖息在潮湿环境,而蟾蜍则可适应干燥和潮湿的环境。
青蛙和蟾蜍可发出丰富多样的声音,其鸣叫声独一无二。生态学家单凭这些声音便足以识别物种。例如,有些物种会发出低频声音或咔哒声,有些则会发出类似机枪的鸣叫声。同一类的青蛙物种在不同地域的鸣叫声也可能有所不同呢!
最为人熟悉的蛙鸣声,是飘荡在夏夜里仿如牛叫般响亮的「哞哞……」声, 其实是发自栖息在雨水渠中的花狭口蛙(Kaloula pulchra)。大雨过后,这些「牛蛙」便会聚集在水洼中放声高歌,演奏「大自然交响曲」。这是雄性吸引异性的求偶鸣声,雨季正是交配季节,因成功繁殖的机会较高。由于雨季短促,请大家多多包涵,好让它们善用时间与配偶亲近,繁衍下一代吧。
目前,香港记录了20种蛙类和3种蟾蜍。当中,卢氏小树蛙 (Liuixalus romeri) 和香港湍蛙(Amolops hongkongensis) 受《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第170章)保护。基于两栖的生活模式,青蛙和蟾蜍都十分依赖湿地,以完成繁殖及整个生命周期。香港两栖类动物多样性十分丰富,主要归功于有各种各样的湿地栖息地;从山间溪流到低洼沼泽,一应俱全,可为在高地栖息(例如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和刘氏掌突蟾(Leptobrachella laui)和在低地栖息(例如长趾蛙(Hylarana macrodactyla)和虎纹蛙(Hoplobatrachus rugulosus))的物种提供合适的栖息地。大屿山和其他离岛是青蛙和蟾蜍的理想居所,实不应打扰及破坏其静好岁月。春夏之交,不妨在大屿山待上一晚,静听青蛙和蟾蜍齐发的鸣叫声,绝对可收疗癒身心之效!